国际商报记者 张博
自2014年启动研发、2019年底开启试点以来,数字人民币已在国内零售支付领域完成从“尝鲜”到“常用”的蜕变。2025年9月24日,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在上海揭牌,标志着数字人民币从国内试点阶段,进入国际运营新阶段。该中心由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建和管理,负责建设并运营数字人民币跨境基础设施与区块链基础设施,推进与境内外金融基础设施的跨境互联互通,推进数字人民币的国际运营与金融市场业务发展,服务数字金融创新。
传统跨境支付体系长期依赖SWIFT主导的“代理行网络”,存在结算周期长、交易成本高、透明度低等问题,影响资金跨境流动效率。其中,中小微企业受影响尤为明显——跨境贸易中的结算效率和成本问题,直接关系到其经营运转。作为中心核心基础设施,数字人民币跨境数字支付平台“数币达”已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等跨境金融基础设施联通。这一联通既能为中小企业跨境贸易提供低成本、快到账的结算服务,降低其参与国际贸易的金融门槛,也能依托mBridge覆盖多司法辖区的监管协同机制,拓展数字人民币在跨境零售与批发业务中的应用,在提升跨境资金流转效率的同时,符合不同地区监管要求,强化合规性。
若说“数币达”解决了“跨境付得快、付得省”的问题,那么中心同步建设的数字人民币区块链服务平台,则着眼于“跨境用得通”的需求。当前区块链应用中,不同领域(如物流、金融、贸易)的区块链系统存在链间割裂、数据孤岛等问题,需重复验证信息,既降低流转效率又增加安全风险,导致数字人民币难以在多场景安全高效应用。该平台通过完善跨链转接服务能力,推动不同领域区块链系统协同。
数字人民币数字资产平台则进一步拓宽了跨境金融创新边界。一方面,在传统金融领域,可推动债券等资产的链上跨境发行与结算,通过技术简化流转流程、降低结算风险;在新型资产领域,则可进一步探索数字证券、碳排放权等资产的合规跨境流通,例如依托平台搭建“碳配额确权—数字人民币支付—核销登记”闭环。
从基础设施搭建到业务场景拓展,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已为数字人民币国际化构建起支撑框架:通过打造跨境基础设施与区块链基础设施,筑牢技术根基;通过推进境内外设施互联互通,打破服务对接壁垒;通过探索创新场景,拓展其在跨境贸易、资产流转中的应用价值。
与此同时,这一探索也为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基础设施建设与跨境合作提供了关键实践参考。当前,全球多国央行虽加速推进数字货币研发,但在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标准、场景落地合规规则、多司法辖区协同机制等核心问题上仍缺乏共识。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无疑提供了可借鉴的现实路径。展望未来,随着数字人民币逐步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其带来的将不仅是跨境支付效率的颠覆性变革,更将为推动全球数字金融生态的协同优化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联华证券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